ATCC23621标准菌株原装0代菌株原装0代菌株
杭州康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25-04-13 10:45:44



严格的采集与捐赠流程
原始采集:对于从自然界或临床等原始环境中采集的菌株,ATCC 有严格的采集规范和记录。采集人员会详细记录采集的时间、地点、样本来源(如患者信息、环境描述等)等信息,这些记录构成了菌株来源的原始依据。
捐赠与转让:许多菌株是由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捐赠给 ATCC 的。捐赠方需要提供菌株的详细背景信息,包括菌株的分离来源、鉴定过程、前期研究和使用情况等资料,ATCC 会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和归档。
详细的历史记录追溯
档案建立:ATCC 为每一株标准菌株建立了详细的档案,从菌株进入保藏中心开始,其每一步的处理、保存、传代、分发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案。档案中还包括菌株的原始来源信息、捐赠者或采集者的信息等,确保可以通过档案追溯到菌株的最初来源。
记录更新:随着菌株在保藏中心的流转和使用,相关记录会不断更新,如每次传代的时间、操作人员、传代次数、质量检测结果等。这些详细且连续的记录为菌株来源的确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保证了菌株来源的可追溯性。
权威的鉴定与认证
初始鉴定:菌株在进入 ATCC 保藏中心时,会经过严格的鉴定流程,采用多种先进的鉴定技术,如基因测序、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血清学鉴定等,确定菌株的种属、亚种甚至更精确的分类地位。这些鉴定结果与菌株的来源信息相互印证,进一步确认菌株的身份和来源的准确性。
定期复核:ATCC 会定期对保藏的标准菌株进行复核鉴定,以确保菌株的特性和分类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发现菌株的特性与原始记录不符,会进一步追溯原因,确认是否是由于保存条件、传代等因素导致的变异,还是菌株来源存在问题。
与国际机构合作与比对
国际交流:ATCC 积极参与国际间的菌种保藏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全球其他权威的菌种保藏机构共享菌株资源和信息。通过与其他机构保藏的相同或相似菌株进行比对和验证,进一步确认菌株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标准制定: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ATCC 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其保藏的标准菌株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领域,成为行业内的标准参考菌株。通过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比对,保证了 ATCC 保藏的标准菌株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标准菌株来源确认涉及的资质和认证较为复杂,涵盖机构资质、人员资质以及相关认证等方面,以下是具体介绍:
机构资质
保藏机构资质:从事标准菌株保藏的机构通常需要具备相关资质。例如,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等权威保藏机构,需经过严格的评估和认可,以确保其具备完善的保藏设施、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保证标准菌株的质量和来源可追溯性。在中国,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CCCCM)下属的各专业保藏中心,需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和监管,具备相应的保藏条件和能力,方可开展标准菌株的保藏和供应业务。
检测机构资质:进行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检测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例如,通过实验室认可,如依据 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获得认可的实验室,表明其具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标准菌株的来源进行确认。此外,一些特定领域的检测机构还可能需要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如临床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需获得卫生健康部门的批准,以确保其检测结果在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人员资质
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参与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例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微生物分类、鉴定、基因检测等技术。同时,技术人员还需具备相应的技能证书或培训经历,如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获得的微生物鉴定技术培训证书等,以证明其具备开展标准菌株来源确认工作的能力。在一些高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方面,技术人员可能还需要具备基因测序技术资格证书等更专业的资质认证。
质量管理人员资质:负责标准菌株来源确认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标准。例如,拥有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质量工程师证书等,能够确保来源确认工作遵循规范的流程和标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论是保藏机构还是检测机构,通常需要建立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认证。如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表明机构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等方面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保证标准菌株来源确认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对于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还可能需要通过 ISO 15189《医学实验室 - 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认证,针对医学实验室的特殊要求进行规范,确保在临床诊断等领域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质量和可靠性。
溯源体系认证:为了确保标准菌株来源的可追溯性,一些机构可能会建立溯源体系,并寻求相关认证。例如,依据 GS1 全球追溯标准等建立的溯源系统,通过对标准菌株从采集、保藏、检测到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记录和标识,实现对菌株来源的准确追溯。通过相关溯源体系认证,可证明机构在菌株来源确认和追溯方面具备完善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资质和认证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要求需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机构的规定来确定。

ATCC 的保藏资源广泛应用于以下多个领域:
科研领域
基础生物学研究:为研究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如细胞代谢、基因表达与调控等提供标准的生物材料。例如,利用 ATCC 提供的模式菌株或细胞系,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疾病机制研究:通过研究 ATCC 保藏的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菌株、细胞系等,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如利用肿瘤细胞系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ATCC 的保藏资源可用于药物靶点的发现、药物筛选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例如,以特定的细胞系或微生物菌株为模型,筛选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工业领域
生物技术产业:为生物制药、酶制剂生产等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优质的生产菌株和细胞系。如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 ATCC 细胞系生产重组蛋白药物,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生产工业酶,用于食品、纺织、造纸等行业。
食品工业:ATCC 保藏的一些益生菌菌株可用于发酵食品的生产,如酸奶、泡菜等,有助于改善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还能提供一定的健康益处。此外,还可用于研究食品腐败微生物,开发有效的食品保鲜技术。
环境工业:相关微生物菌株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处理,如利用具有降解石油烃能力的菌株处理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用于研究微生物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开发更高效的环境修复技术。
医疗领域
临床诊断:ATCC 的微生物菌株可作为标准菌株,用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诊断试剂的研发。例如,在细菌鉴定、药敏试验中,使用标准菌株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疫苗研发:提供多种病原微生物菌株,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如流感病毒毒株、肺炎球菌菌株等,是研发相应疫苗的关键材料。
教育领域
教学实践:为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例如,学生通过培养和观察 ATCC 的微生物菌株,学习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和计数方法。
科普教育:通过展示 ATCC 的保藏资源,向公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重要性的认识。

ATCC 菌株的保存方法通常根据菌株的类型和特性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存方法:
斜面保存法
操作方法:将菌株接种在合适的斜面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至生长良好,然后将斜面放入 4 - 8℃的冰箱中保存。
适用菌株:大多数细菌、真菌等菌株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保存。
保存期限:一般可保存几个月至一年不等,具体取决于菌株的特性。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菌株在斜面保存条件下,通常能保存 3 - 6 个月。
注意事项:定期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斜面培养基干燥或菌株有变异迹象,应及时转接新的斜面。
穿刺保存法
操作方法:将菌株用接种针穿刺接种到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放入 4 - 8℃冰箱保存。
适用菌株:常用于一些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保存。
保存期限:可保存半年至一年。
注意事项:穿刺时要注意深度和速度,避免破坏培养基的结构。保存过程中要防止培养基干裂。
甘油冷冻保存法
操作方法:将培养好的菌株悬浮在含有一定浓度甘油(通常为 15% - 30%)的保护液中,分装到无菌的冻存管中,然后放入 - 20℃或 - 8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
适用菌株: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株,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保存期限:可保存数年。例如,一些常见的工业生产菌株用甘油冷冻保存法在 - 80℃下可保存 5 - 10 年。
注意事项:甘油浓度要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株的存活率。冻存和复苏过程要缓慢进行,避免冰晶对菌株造成损伤。
冷冻干燥保存法
操作方法:将菌株制成菌悬液,加入保护剂(如脱脂乳、蔗糖等),然后在低温下冷冻,再通过真空干燥除去水分,使菌株处于干燥状态,最后密封保存。
适用菌株:适用于各种微生物菌株,尤其适用于一些对干燥和低温有较好耐受性的菌株。
保存期限:可长期保存,一般可达 10 年以上。
注意事项:冷冻干燥过程需要专业的设备,操作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保存过程中要防止干燥后的菌株吸潮。
在保存 ATCC 菌株时,需要详细记录菌株的信息,包括菌株名称、ATCC 编号、保存日期、保存条件等。同时,定期对保存的菌株进行检查和复苏培养,以确保菌株的活性和特性稳定。

以下是一些 ATCC 的保藏资源在药物研发中的成功案例:
肿瘤药物研发:在研发治疗肺癌的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时,科研人员利用 ATCC 的肺癌细胞系 A549 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通过将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于 A549 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凋亡率变化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后续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使用 ATCC 的神经元细胞系,如 SH - SY5Y 细胞,建立疾病模型。通过诱导细胞产生 β - 淀粉样蛋白沉积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等病理特征,筛选能够改善这些病理变化的药物,为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细胞水平的实验支持。
助力疫苗生产中的宿主细胞残留检测:在流感疫苗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 MDCK 细胞作为宿主细胞。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需要对疫苗中的残留 MDCK 细胞基因组 DNA 进行检测。ATCC 与 USP 合作开发的定量 MDCK 基因组 DNA 标准品,可用于验证定量 PCR(qPCR)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将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加入到疫苗样品中,进行 qPCR 检测,建立标准曲线,从而准确测定疫苗中残留 MDCK 细胞基因组 DNA 的含量,确保其符合监管要求。
支持生物药生产中的宿主细胞残留检测:对于使用 HEK - 293 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药物,ATCC 的 HEK - 293 基因组 DNA 标准品可用于检测药物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宿主细胞 DNA。在药物纯化过程的各个阶段,使用该标准品对 qPCR 检测方法进行校准和验证,及时监测并控制残留 DNA 的水平,保证生物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使用 - 80℃冰箱保存 ATCC 菌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菌株准备
菌液浓度:确保用于保存的菌株处于对数生长期,此时的菌株活力较强。一般来说,菌液浓度应达到一定标准,例如对于细菌,通常要求菌液的 OD 值(光密度)在 0.6 - 0.8 左右,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用于长期保存。
保护剂使用:添加合适的保护剂是非常关键的。常用的保护剂如甘油,其终浓度一般在 15% - 30% 之间。甘油浓度过高可能会对菌株产生毒性,过低则不能有效保护菌株免受冷冻损伤。在添加甘油时,要确保其与菌液充分混合均匀。
冻存管选择
材质与质量:应选用高质量、耐低温的冻存管,通常由聚丙烯等材质制成。优质的冻存管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低温性能,能防止在 - 80℃环境下破裂或泄漏。
规格合适:根据菌株的量选择合适规格的冻存管,一般常用的有 1.5 mL 或 2.0 mL 的冻存管,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冻存管,以保证菌液在管内有合适的空间,且便于冻存和复苏操作。
冷冻过程
缓慢降温:为了减少冰晶对菌株细胞的损伤,应采用缓慢降温的方式。可以将装有菌株的冻存管先放入 - 20℃冰箱中预冷 2 - 4 小时,然后再转移至 - 80℃冰箱。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冷冻盒,如含有异丙醇的梯度冷冻盒,它能以相对均匀的速度降温,使菌株更好地适应低温环境。
避免反复冻融:尽量避免对同一管菌株进行多次冻融,因为每次冻融过程都可能对菌株造成损伤,导致菌株活力下降或基因突变。如果需要使用多支冻存管中的菌株,应分别取出解冻,而不是将一支冻存管反复冻融。
冰箱维护与管理
温度监测:定期监测 - 80℃冰箱的温度,确保其温度稳定在 - 80℃左右,波动范围最好控制在 ±5℃以内。可以使用温度记录仪或温度计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修复。
定期除霜:冰箱内的霜层会影响制冷效果,因此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应注意避免对菌株造成影响,可以将菌株暂时转移至其他备用的 - 80℃冰箱或液氮罐中,待除霜完成、冰箱恢复正常温度后再放回。
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冰箱内的空间,将不同类型或来源的菌株分类存放,并做好标记。可以使用冻存架或冻存盒进行整理,以便于查找和取用菌株。同时,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制冷效果均匀。
记录与标识
详细记录:建立详细的菌株保存记录,包括菌株的名称、ATCC 编号、保存日期、保存条件、冻存管数量等信息。记录还应包括菌株的来源、相关的实验记录以及任何与菌株特性变化有关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查询和追溯。
清晰标识:在冻存管上用防水、耐低温的标记笔清晰地标注菌株的名称、ATCC 编号、保存日期等关键信息。也可以使用标签贴纸,但要确保贴纸在低温环境下不会脱落或模糊。此外,还可以在冻存架或冻存盒上进行标识,方便快速定位所需菌株。
酷易搜提醒您:
1)为了您的资金安全,请选择见面交易,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汇款等方式均存在风险,谨防上当受骗!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酷易搜网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酷易搜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酷易搜网免责条款。查看详情>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酷易搜网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酷易搜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酷易搜网免责条款。查看详情>
关键词:ATCC20113标准菌株,ATCC19836标准菌株,ATCC3320标准菌株,ATCC14898标准菌株
余迅
18957136896